当前位置: 首页  >> 时政  >> 统战工作  >> 查看详情

汽车改灯有什么利弊(汽车改灯)

来源:   日期:2025-04-05 19:30:50; 点击:412 
分享:

德國疫情升溫,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也不斷呼籲民眾接種疫苗。

觀眾可能在幼時因某一部小說的啟發,長大後將之拍成電影,也可算是某種形式的藝術參與[1]。Photo Credit: 攝影小荳,裸木畫室提供 若說傳統的作者與群眾的關係有著高低差,線上活動則抹平了這個台階。

汽车改灯有什么利弊(汽车改灯)

本活動使用網路會議室而非單向直播平台,多數的時間參與者觀看創作者的肢體影像進行繪畫,但此同時所有參與者匯聚於聊天室的畫面,同步投影於表演者身後的牆上,參與者觀看著模特兒,也隱約看到自己正在觀看的頭像,就如同「無限鏡子」一樣,「觀看」這個動作無限的循環著。我們體驗世界的模式漸漸改變,而藝術和發想創意的方式,從早期的單一創作者,開始朝向一種高度互文性的疊加,就如同Facebook上網友串接搞笑的迷因圖(meme),可能早晨某一人上傳的圖片,晚上已經由別的網友改版數十次,在即時的傳遞與概念不斷形變之下,變成了另一種意涵。但若為數位參與,在螢幕畫面上只顯示代稱的情形下,不用背負身份的包袱單純以人的角色說話,可能更多的參與者能夠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在2021年4到5月間,我參與了《伽利略計劃》的獨劇活動,此由小劇場學校的部分成員發起,是一個長期關於創作論述的戲劇實驗,經由文本解析、讀劇與講座,探討劇場與表演的關係。2021年因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從5月開始包含靜態展覽、劇場、演唱會等所有實體活動皆取消,而藝文工作者們紛紛開始實驗將作品搬至到線上空間的可能性。

若以意義上來看,雖然「繪畫」這個動作是由畫的人主導,但其內容來自於擺動作的模特兒。在數位的狀態下,所有人包含創作者與觀眾都是獨立且平等的個體,尤其在參與式創作中佔多數環節的「發言」,若以傳統的形式人們可能會受制於性別、年齡與身份,以一個「符合自己角色」的設定發表意見。維根斯坦常舉數列接續的例子來說明意義的開放性。

他認為維根斯坦「規則無法決定任何行動,因為任何行動都可以被拗成是在遵行規則」的悖論是一種懷疑論,維根斯坦接受了這個懷疑論,並以「私人規則」之不可能提出了解答,正如「私人語言」之不可能一樣。同一個人看到同一事物可能會在不同時間看到不同面向,不同的人在同一時間也可能看到不同面向。維根斯坦在《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一書中說:「這是我們的悖論:規則無法決定任何行動,因為任何行動都可以被拗成是在遵行規則。克里普基的「斷言條件」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克里普基(Saul A. Kripke)對於維根斯坦「遵行規則」的論述有一個激進的詮釋。

維根斯坦:「遵循規則」的悖論 語言的使用是有一定規則的,使用語言的人必須遵循這些規則才能溝通,而這些規則並非靠著口語或文字規範就可建立,乃是需要經過學習、訓練、應用的過程才能通曉活用。文:林澤民 台灣之民主、自由,有「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等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客觀認定。

汽车改灯有什么利弊(汽车改灯)

維根斯坦以此來說明「看到面向(seeing an aspect)」 的現象以及「看」這個字在不同的句子、不同的脈絡中可以有不同的文法。妳說:「這很簡單,每個數是前一個數乘以2,也就是這數列的規則是「x2」,1x2=2,2x2=4,所以下一數是4x2=8。以上述數列接續為例,當我說我的數列是依據某一通則產生的時候,我的斷言是否可以得到相關社群大多數人的支持?如果我只是依據我私人的、別人無法觀察到的通則,例如我是依據我的夢境來決定下一個數目,我的所謂通則便沒有可斷言性的條件,我便不能說我遵行的是自己的通則。這裡也許我們會這樣說:原來的規線看似密切地指引他何去何從,但那不是一個規則(PI237)」。

如果一個社群之內,語言的意義是可以隨意的(anything goes),那語言將無法用來溝通,語言不成語言,社群也就不成社群了。從他的操作我們學不到他遵行規則的方式1+1=2,2+2=4,4+3=7,所以下一數是7+5=12。加的不是n,而是費氏數列(Fibonacci sequence)1,2,3,5,8,13,⋯⋯。

維根斯坦認為這樣的悖論對「遵行規則」有所誤解。如果一個社群之內,語言的意義是可以隨意的(anything goes),那語言將無法用來溝通,語言不成語言,社群也就不成社群了。

汽车改灯有什么利弊(汽车改灯)

」 這個猜數字遊戲玩到這裡,妳大概就不想玩下去了。以上述數列接續為例,當我說我的數列是依據某一通則產生的時候,我的斷言是否可以得到相關社群大多數人的支持?如果我只是依據我私人的、別人無法觀察到的通則,例如我是依據我的夢境來決定下一個數目,我的所謂通則便沒有可斷言性的條件,我便不能說我遵行的是自己的通則。

譬如我寫下一個數列的前三個數:1,2,4,⋯⋯,然後要妳猜下一個數是什麼。他認為掌握一個規則並不在於提出對規則的詮釋,而在於「遵行規則」以及「違反規則」的實踐。當我們對規則提出一個又一個詮釋,好似每個詮釋在當下都對,等到下一個詮釋的時候又覺得它不對。」 我說:「錯了,下一個數是7。自己認為自己在遵行規則並不就代表你的確在遵行規則。人們在遵行規則的時候是有可能犯錯的,如果我宣稱我在接續數列的時候私下遵行著某種規則而別人永遠猜不透,那我接續數列的方式便不能說是遵守規則的行為。

可是當他依著規線移動的時候,他同時貌似很精確地調整圓規角度,全程專注著規線好似它決定了他該怎麼做似的。克里普基的「斷言條件」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克里普基(Saul A. Kripke)對於維根斯坦「遵行規則」的論述有一個激進的詮釋。

這樣也就無所謂合乎或不合乎規則了(PI201)」。維根斯坦在《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一書中說:「這是我們的悖論:規則無法決定任何行動,因為任何行動都可以被拗成是在遵行規則。

Photo Credit:林澤民教授 事實上,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便強調「意義」的開放性和無限性:同一個字並沒有固定的、有限的用法,而一個字的意義,端看它的用法如何而決定。維根斯坦以此來說明「看到面向(seeing an aspect)」 的現象以及「看」這個字在不同的句子、不同的脈絡中可以有不同的文法。

同一個人看到同一事物可能會在不同時間看到不同面向,不同的人在同一時間也可能看到不同面向。英國哲學家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曾以一張「鴨兔圖」為例,說當一個人原來看成鴨子後來看成兔子,或原來看成兔子後來看成鴨子,他可能會感到:「我看它並未改變,但我看它不一樣了(原文:I see that it has not changed, and yet I see it differently.)」。維根斯坦那位使用圓規時隨意調整圓規角度的人也是一樣。然而在國內,反對黨政治人物動輒批評政府獨裁、專政,比起世界公認的極權國家也不遑多讓。

妳說:「這很簡單,每個數是前一個數乘以2,也就是這數列的規則是「x2」,1x2=2,2x2=4,所以下一數是4x2=8。克里普基認為晚期維根斯坦已經從他早期強調語言之「真值條件(truth condition)」的語言哲學轉向強調「斷言條件(assertability condition)」,也就是命題不是世界真實的圖像,而是立基於社群中的可斷言性。

在飽受爭議的《維根斯坦論規則與私人語言》(Wittgenstein on Rules and Private Language)這本書中,克里普基主張維根斯坦的悖論表示規則和意義有任意詮釋的開放性和可能性,例如妳所熟悉的加法說不定只能用於我們演算過的小數目,當數目超過我們習用範圍時,誰知道它仍然會和我們所熟悉的加法一樣呢?如果妳感到困惑,我可以告訴妳:我在1980年代用$100鎂買的頂級HP15C計算器算12,345,678,901+87,654,321,098得到的結果是9,999,999,999,比你學到的加法要少一個9。同樣的,台灣的防疫表現獲得世界多國媒體的讚美,但認為政府隱匿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黑幕重重的國內批評者也不乏其人。

維根斯坦:「遵循規則」的悖論 語言的使用是有一定規則的,使用語言的人必須遵循這些規則才能溝通,而這些規則並非靠著口語或文字規範就可建立,乃是需要經過學習、訓練、應用的過程才能通曉活用。這裡也許我們會這樣說:原來的規線看似密切地指引他何去何從,但那不是一個規則(PI237)」。

文:林澤民 台灣之民主、自由,有「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等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客觀認定。」 我說:「又錯了,下個數是12。維根斯坦常舉數列接續的例子來說明意義的開放性。「看到面向」可以說是維根斯坦語言哲學的延伸。

因此,遵行規則不能是私人的行為。答案是:如果任何事都可以拗成遵行規則,那它也可以拗成違反規則。

從他的操作我們學不到他遵行規則的方式。他認為維根斯坦「規則無法決定任何行動,因為任何行動都可以被拗成是在遵行規則」的悖論是一種懷疑論,維根斯坦接受了這個懷疑論,並以「私人規則」之不可能提出了解答,正如「私人語言」之不可能一樣。

我們看著他,卻看不出他開闔圓規有什麼規律性。維根斯坦強調的是:遵行規則是一種實踐、一種習慣、一種制度,它必須由學習、訓練、應用等過程來建立。

相关新闻